在藝術市場上常常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問題:這件東西你買貴了,那件東西你賣便宜了……實際上,藝術這東西原本是無價的,俗話說“黃金有價,藝術無價”、“藝術乃無價之寶”說的就是這個理。
2001年,香港“蘇富比拍賣會”曾推出過一件清雍正“粉彩蝠桃橄欖瓶”。這個瓷器原為奧格登·里德收藏,他曾任美國國會議員,現(xiàn)任美國外交大使理事會主席,家族顯赫。然而,這件罕見的“粉彩蝠桃橄欖瓶”的真正價值并沒有被物主所認識,它竟然被隨意地改制成臺燈的燈座,放在屋子角落的一個小茶幾上。不過,幸好它的主人沒在瓶底鉆孔藏電線。為了避免空心花瓶頭重腳輕,于是物主在花瓶內(nèi)放置了泥沙。據(jù)說,拍賣行的專家是在無意中發(fā)現(xiàn)這只罕見的花瓶的。后經(jīng)考證,此瓶是王宮的藝術擺設品,優(yōu)雅的橄欖形瓶身畫有蟠桃的繁花茂果景象,一對飛舞中的蝙蝠寓意福壽雙全,吉祥如意。這也是迄今為止拍賣界所知碩果僅存的一個,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。當這件瓷器上拍時,受到了海內(nèi)外眾多藏家的青睞和追捧,最后以4150萬港元的天價被全國政協(xié)常委、香港總商會副會長張永珍女士收購。這個價格不僅創(chuàng)造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,同時也讓這件中國文物“衣錦榮歸”。事后,有不少人對此物是否值這個天價產(chǎn)生懷疑。而買主張永珍卻說:“只要喜歡就有價值,多貴也值得。”
還是2001年,在上海敬華拍賣會上,有一件齊白石《篆書四言對聯(lián)》,其作品估價就幾萬元,可是這件作品上拍時,各路買家你爭我奪,志在必得,最后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先生以66萬元高價收入囊中。此價創(chuàng)下了齊白石書法作品的最高價。事后,我曾問他為什么會出如此高的價格?他說一是自己喜歡,二是有別的買家競爭。
同樣,在20世紀40年代的十里洋場上,有兩位大收藏家———劉清基和錢鏡塘,他們都是藏界的著名人物。一次,劉清基看到一件清“四王”之一王石谷的《竹嶼垂釣十影》,物主要價16根金條。劉清基橫看豎看,猶豫不決。他主要是懷疑王石谷這件作品值不值16根金條。經(jīng)過再三斟酌,最后他以贗品為由將其退還。過了不久,此件作品又落入錢鏡塘之手。錢鏡塘仔細辨別后毫不猶豫地支付給物主16根金條。這就叫投其所好:喜歡就值,不喜歡就不值。
今天,拍賣場上的不少買家就是沖著自己喜歡的作品而來的,有的甚至不惜高價予以收購。對這類舉動,我們很難用值與不值來衡量,因為成交的價格包含著買家的喜好程度。藝術品,物有所值,貴在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