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,廣州某媒體報道了一拍賣行出現(xiàn)贗品的事,恰巧筆者當時也在現(xiàn)場,拍賣師正在舉拍某嶺南派著名畫家一幅花鳥畫,當舉拍人拍到3800元的價格時,突然有一人站起來大聲宣稱:這幅國畫是贗品。這時會場出現(xiàn)了小小的騷動,隨后拍賣師舉槌停拍。筆者當時頗感詫異,按照拍賣行的規(guī)矩,如果對拍賣品有異議,可以在拍品預展的時候向拍賣行提出,并要求停止該拍品的拍賣,這位人士為何在預展時不提出此乃贗品,反而等到拍賣會現(xiàn)場上才捅破。
隨后筆者了解到,這位制止拍賣的周姓男子是畫家的兒子,他得到了畫家的親筆授權認定此畫乃畫家學生臨摹冒充的作品。
筆者就此事請教書畫界資深的鑒賞家黎先生,黎先生指出,拍賣會上的拍品并不是100%保證質量的,這一點,在藝術品拍賣規(guī)則中都有所體現(xiàn),拍賣公司對于拍賣品的真?zhèn)位蚱焚|是不作擔保的。所以,如果拍賣品果真被證實為贗品,我們更應該在拍賣之前站出來指出。雖然周姓畫家的畫作被造假,他也是受害者,但他們這樣的揭發(fā)方式不僅對拍賣公司造成了傷害,也是對競拍者的不尊重。
在一些小型拍賣會上,齊白石、張大千等書畫名家的作品居然以200元的底價拍賣,明眼人應該知道其中的玄機。相信以幾百元的價格拍得這些作品的藏家們心中也非常明白,那為何還要買?中國收藏家協(xié)會理事、著名書畫鑒賞家漢章曾經指出,隨著藝術品投資領域吸引更多的邊緣人群的關注與參與,參加拍賣活動也成為一種象征:高品位、儒雅氣、文化性,所謂的“漁利也怡情”。所以,很多人“知假買假”看重的是這種高品位的消費行為,而非畫作本身的真與假。
拍賣行的職能是作為藝術品二級市場的中介,如果將鑒定的責任單方面地強加在其身上,那拍賣市場現(xiàn)在的繁榮景象將一去不復返。在此并不是要提倡拍賣贗品,然而高仿的贗品也有其藝術價值,如果沒有一定的模仿水平也很難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。筆者在拍賣會現(xiàn)場曾訪問過一些競拍者,他們表示,如果人們只一昧倡導拍賣場上無贗品而杜絕一切仿品的出現(xiàn),那小型拍賣會也許會在藝術品市場上消失,大眾化藝術品收藏者就沒有了學習和提高的平臺,藝術品市場也許會從“雅俗共賞”倒退到“曲高和寡”的境況。
藝術品市場真假混雜是一個發(fā)展的階段,老百姓們買不起幾萬元一張的國畫,他們甘心買一幅贗品欣賞還不行么?藝術品拍賣市場依然是一個金沙混雜的市場,收藏愛好者不能迷信于拍賣,從“沙中淘金”才是參與拍賣的真正樂趣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