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招商公告不刪除將長期有效
受委托,我公司欲招商新疆木壘縣喀臘沙特地區(qū)金礦的礦權拍賣,有意者請聯系我們。
聯系電話:18853131157
山東茂恒拍賣有限公司
2012年3月1日
新疆木壘縣喀臘沙特地區(qū)金礦普查項目簡介
一、地理位置
礦區(qū)位于新疆昌吉自治州木壘縣城以北約120km處,行政區(qū)劃上屬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管轄,勘查面積為26.96km2。地理坐標:東經90°52′~90°59′,北緯44°34′~44°36′。
二、已完成工作情況
1.2007年,山東省地質測繪院在普查區(qū)開展了1:10000地質草測、1:10000土壤剖面測量,大致查明了普查區(qū)內地層、巖漿巖分布、構造形態(tài),大致查明了普查區(qū)礦化體的分布范圍。在區(qū)內圈出一近東西向呈條帶狀分布的蝕變帶。地球化學土壤測量共圈出各類異常43個。其中具找礦意義的異常9個。
2.2008年,山東省地質測繪院在充分收集以往地質資料的基礎上,首先在礦化蝕變較好處,開展了1:10000激電中梯測量,在區(qū)內圈定3處乙類激電異常DJH—1、DJH—2、DJH—3,經查證,異常區(qū)內發(fā)現了褐鐵礦化石英脈和褐鐵礦化碎裂凝灰?guī)r,布置了槽探,均發(fā)現不同程度的蝕變帶,主要以破碎的石英片巖、云英片巖和褐鐵礦化石英脈為主。07-08年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見表1。
表1 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
序號 | 工 作 手 段 | 單 位 | 工作量 | 完成年份 |
1 | 1:10000地質草測 | km2 | 26.90 | 2007 |
2 | 1:10000土壤剖面測量 | km | 43.58 | 2007 |
3 | 1:10000激電中梯測量 | km2 | 2.06 | 2008 |
4 | 激電聯剖 | 點 | 176 | 2008 |
5 | 激電測深 | 點 | 18 | 2008 |
6 | 槽探 | m3 | 770 | 2008 |
7 | 化學樣(Au、TFe) | 件 | 117 | 2008 |
8 | 采集、化驗土壤樣品 | 件 | 2253 | 2007 |
9 | 采集、化驗巖石樣品 | 件 | 4 | 2007 |
3.2010年已在普查區(qū)內施工了槽探13條,合計2510m3,刻槽樣品采集141件,薄片樣品7件,1:2000地質草測3km2,完成1:10000激電中梯測量2.67km2,激電測深20點,鉆探881.8m。
三、普查區(qū)地質特征
1、普查區(qū)內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下統(tǒng)巴塔瑪依內山組上亞組(C1bb),在普查區(qū)西北部、中部及東部大面積出露、巖性主要為絹云母-綠泥石化、硅化凝灰?guī)r和安山巖、火山角礫巖;石炭系中統(tǒng)石錢灘上亞組(C2sb),出露于普查區(qū)西南部,巖性由粗砂巖-細砂巖-粉砂巖-泥質灰?guī)r構成的韻律層組成;石炭系上統(tǒng)孔雀屏組下段(C3kl),出露于普查區(qū)西南角,巖性以紫、綠、黃等雜色泥質、硅質細砂巖、粉砂巖為主。
普查區(qū)西南部發(fā)育一條北西向斷層,區(qū)域上長20km,走向290°~300°,為向南陡傾的逆斷層,擠壓破碎帶寬2~3m,普查區(qū)內延伸6.55km,位于普查區(qū)沖溝內,地表覆蓋嚴重,未見礦化現象,為巴塔瑪依內山組(C1bb)與石錢灘上亞組(C2sb)界線。
2、普查區(qū)內分布一近東西向呈條帶狀展布的蝕變帶,貫穿普查區(qū),蝕變帶位于區(qū)域上992.0高地背斜軸部,總長度9.54km,西部較窄,延伸方向為298°,帶寬131m~615m,中部和東部較寬,延伸方向為近東西向,帶寬696m~1447m。原巖為巴塔瑪依內山組(C1bb)火山巖,據1:20萬區(qū)域資料分析認為,蝕變帶下部為一隱伏的酸性巖體,受此巖體上侵時高溫及熱液影響,火山碎屑巖遭受強烈蝕變,帶內的蝕變類型為硅化、次生石英巖化、絹云母化、綠泥石化石英巖,在成礦有利部位見有鐵、金等多金屬礦化。
四、普查區(qū)物、化探特征
(一)物探特征
通過開展1:1萬激電中梯工作,在區(qū)內圈出了3處乙類激電異常。根據資料綜合分析研究認為,DJH—1、DJH—2、DJH—3激電異常找礦意義較大,經地表地質檢查,異常區(qū)內發(fā)現了褐鐵礦化石英脈和褐鐵礦化碎裂凝灰?guī)r,認為圈定的激電異常與礦化蝕變有關,。通過地球化學土壤測量,在該區(qū)共圈出各類異常43個。其中對找礦有顯著意義的異常9個,這些異常對在該區(qū)進行下一步工作,確定找礦靶區(qū),提供了可靠的依據。
DJH-1異常位于激電測量區(qū)北部,異常中心坐標:X=4940920m,Y=16334000m。以2.0%等值線圈定的異常呈近東西向的狹長帶狀分布,長約1100m,寬25 m~175m,異常面積約0.07km2;異常內有4個極值點構成,分別為2.83%(453點/370線)、2.65%(451點/400線)、2.75%(457點/400線)和2.79%(447點/410線)。異常在453點/370點梯度變化較大,其余地帶變化較平穩(wěn)。對應極化率異常視電阻率在455點/380線以西呈現明顯的高阻特征,而在455點/380線以東呈現明顯的低阻特征。
DJH-2異常位于激電測量區(qū)中南部,異常中心坐標:X=4940340m,Y=16333880m。以2.0%等值線圈定的異常呈近東西向的帶狀分布,異常東半部狹長,西半部較寬,并出現分枝現象。異常長約750m,寬20 m~150m,異常面積約0.06km2;異常內有2個極值點構成,分別為2.59%(389點/370線)、2.49%(397點/390線)。異常在極值點梯度變化較大,其余地帶變化較平穩(wěn)。對應視極化率異常視電阻率呈現明顯的高阻特征。
DJH-3異常位于激電測量區(qū)東部,異常中心坐標:X=4940200m,Y=16334750m。以2.0%等值線圈定的異常呈近東西向的帶狀分布。異常長約650m,寬40 m~125m,異常面積約0.05km2;異常內有2個極值點構成,分別為3.1%(379點/480線)、2.77%(377點/460線)。異常在379點/480線點梯度變化較大,其余地帶變化較平穩(wěn)。對應視極化率異常視電阻率呈現明顯的高阻特征,而且高阻帶呈近東西向的帶狀分布。
(二)化探特征
2007年在普查區(qū)開展了1:10000土壤剖面測量,線距400m,點距20m,通過土壤測量在全區(qū)共圈出Au異常9個,Ag異常7個,Cu異常4個,Pb異常6個,Zn異常7個,Hg異常9個,As異常3個。下面僅對Au的異常特征進行敘述。
全區(qū)分析數值中,最低含量值為0.6×10-9,最高含量值為118×10-9。高含量值中,大于100×10-9的點位有2處;超過10×10-9的點位有12處;較為集中的含量區(qū)間為1.0~2.0×10-9。數值的分散度較低。最低含量與最高含量相差117.4×10-9,其離散程度明顯較高。
在區(qū)域分布上,呈西部含量低,中、東部含量高的趨勢。高含量點分布較集中,分帶性明顯,具有非常良好的找礦標志。
高含量點在區(qū)內較為集中的分布在中南部,沿蝕變帶延伸。大于10ppb的含量點均分布于KP08、KP09、KP10、KP11剖面線的中南部。低于10ppb的較高點分布于中西部各剖面線,多數點位較集中,少數點位零星分布。
四、礦(化)體特征
(一)金礦體特征
2010利用鉆探和地表槽探工程圈定金礦體2個、分別位于11線的1號礦體和09線的2號礦體。
1.1號礦體地表由TC2-34探槽控制,采樣位置9.60—10.40m,控制礦體寬度0.80m,Au品位4.44×10-6。深部由ZK11-1號鉆孔控制,見礦長度2.4m,Au品位在0.33×10-6—3.57×10-6之間,平均品位1.71×10-6,具體如下:
樣品編號 | 取樣位置(m) | 樣長(m) | Au品位 |
ZK11-1 H16 | 125.20—125.90m | 0.7 | 1.83×10-6 |
H17 | 125.90—126.90m | 1.0 | 0.33×10-6 |
H18 | 126.90—127.60m | 0.7 | 3.57×10-6 |
礦化以黃鐵礦為主,礦物一般呈粒狀、星點狀賦予蝕變構造角礫巖中,或呈不規(guī)則狀分布于蝕變角礫巖的角礫間,或呈細(網)脈狀充填于云英片巖裂隙內、長英質細脈中。礦石蝕變以綠簾石化、碳酸鹽化為主。礦體向南傾斜,東西走向,產狀較陡,圍巖為云英片巖,礦石蝕變以綠簾石化、碳酸鹽化為主,礦體成因類型為熱液蝕變型。
2.2號礦體, TC2-3探槽控制地表礦體寬度2.4m,取樣位置117.8—119.6m,Au品位在1.35×10-6—2.03×10-6之間,平均品位在1.63×10-6,探槽中見礦位置如下:
樣品編號 | 取樣位置(m) | 樣長(m) | Au品位 |
TC2-3 H15 | 117.8—118.6 | 1.4 | 1.35×10-6 |
H16 | 118.6—119.6 | 1.0 | 2.03×10-6 |
2號礦體深部由ZK9-1號鉆孔控制,見礦長度0.3m,采樣位置115.9—116.20m,Au品位2.98×10-6。圍巖為云英片巖,礦化以黃鐵礦為主,礦物一般呈粒狀賦予蝕變云英片巖中的石英細脈中,礦石蝕變以綠簾石化、碳酸鹽化為主。 礦體成因類型為熱液蝕變型。
(二)金礦化體地質特征
1號礦化體位于礦區(qū)內構造蝕變帶中,由探槽TC2-21、 TC2-2 控制,TC2-21探槽礦化位置12.90—14.9m,控制礦化體寬度2.0m,Au品位在0.31×10-6—0.44×10-6之間,平均品位0.375×10-6。
樣品編號 | 取樣位置(m) | 樣長(m) | Au品位 |
TC2-21 H1 | 12.90—13.90 | 1.0 | 0.31×10-6 |
H2 | 13.90—14.90 | 1.0 | 0.44×10-6 |
TC2-2探槽控制Au礦化體寬度1.7m,取樣位置在25.5—27.2m,Au品位在0.34×10-6—0.47×10-6之間,平均品位0.39×10-6。
樣品編號 | 取樣位置(m) | 樣長(m) | Au品位 |
TC2-2H1 | 25.5—26.2 | 0.7 | 0.47×10-6 |
H2 | 26.2—27.2 | 1.0 | 0.34×10-6 |
在28.2—31.00m,控制寬度2.8m,TFe含量在10.61%—13.92%之間,平均品位11.91%。礦化體產于褐鐵礦化安山巖、碎裂巖中,礦呈紅褐色,礦石具褐鐵礦化,蝕變以綠簾石化、碳酸鹽化、硅化為主。
(三)煤礦特征
在2010年度施工的探槽TC2-31南部的砂巖地層中,發(fā)現兩層氧化、風化的煤,厚度分別為1.8m和1.4m,在地表呈灰黑色,粉末狀,從探槽中看,往地下延伸較穩(wěn)定,深部未用鉆孔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