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漿又稱“黑漆古”,指金屬表面由于氧化、銹蝕以及汗液的作用,隨時間的推移自然形成的一層化合物,有黑古銅等多種色澤,使器物有一種自然的陳舊感。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、汗水,把玩者的手澤,或者土埋水浸,經久的摩挲,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,層層積淀,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。它滑熟可喜,幽光沉靜,告訴你,這件東西有了年紀,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。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“賊光”,浮躁的色調,干澀的肌理相對照的。
基本定義
包漿之為術語使用的頻率很高,常被人們掛在嘴邊,外行人聽起來一頭霧水像是在聽鳥語,讓人不知所以。“包漿”,其實就是“光澤”,但不是普通的光澤,而是特殊的光澤,專指古物表面的一層光澤。大凡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后,才會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,即所謂“包漿”是也??梢赃@樣說,包漿是在時間的磨石上,被歲月的流逝運動慢慢打磨出來的,那層微弱的光面異常含蓄,若不仔細觀察則難以分辨包漿之為光澤,含蓄溫潤,幽幽的毫不張揚,予人一份淡淡的親切,有如古之君子,謙謙和藹,與其接觸總能感覺到春風沐人,它符合一個儒者的學養(yǎng)。如果是嶄新的器物,表面就不會有“包漿”,而是最普通的光澤,一眼望去鋒芒畢露,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談炫耀于世,用一個古董行專有詞匯來形容,稱之為“賊光”。
專業(yè)術語
古玩行業(yè)專業(yè)術語,包漿也就是以物品為
載體的歲月留痕。文物表面由于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,過去古董界稱為“包漿”。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、汗水,把玩者的手漬,或者土埋水浸,經久的摩挲,甚至空氣中
射線的穿越,層層積淀,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。它滑熟可喜,幽光沉靜,告訴你,這件東西有了年紀,顯露出一種溫存的舊氣。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“賊光”,浮躁的色調,干澀的肌理相對照的。
不只瓷器、木器、玉器、銅器、牙雕等有包漿,連書畫碑拓等薄如蟬翼的紙絹制品在內行人眼里也統(tǒng)統(tǒng)有包漿。
包漿既然承托歲月,年代越久的東西,包漿越厚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新買來的竹席,不論打磨得多少光滑,都不算有包漿,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,包漿紅亮不待言說。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,老農民的鋤頭柄,無不包漿厚實。
包漿使用
玉質包漿純正
入土古玉簡稱“土古”。從現(xiàn)象看,其外表層很容易在常溫下形成,好像南翔小籠包子淌下的湯汁,冷卻后凝固成一層厚厚的半透明體,有這樣的質感才彌足珍貴。
高古玉品對溫、濕度特別敏感,玉色深淺也會隨之變化。玉品隨著溫、濕變化好像是個“感應器”,天熱時敏感于空氣的干濕,在生成中吸收人體的汗腺液,氣溫下降后,玉表層與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縮,又與空氣接觸發(fā)生氧化作用,日月遞增之下形成一層厚厚的光澤,但至今無法解釋它的形成機理,籠統(tǒng)歸納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漿。“土古”忌諱高溫,一經“提灰”便成死玉,再保養(yǎng)至多也只是一層浮淺的光澤,誠如“傳世古”那種薄光,這些均無手感可言。雞骨白與玉質鈣化則無法談及,因雞骨白上尚剩寶漿不具備典型的特征。也未必都能復蘇還原,而玉質鈣化更無包漿可言了。
包漿探究
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,卻又不是用清漆抹、用蠟打、用椰子油擦、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。它更精光深邃,使得竹、木、瓷、石這些非玉的東西,都呈現(xiàn)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,靈氣四溢。這就是藏家們所說的“包漿亮”。
直至現(xiàn)在,還沒有一本專著,專門論及傳世古玩形成“包漿”的成因。有的書上談到,紫檀、紅木、黃花梨、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,本身有些油性,年深月久,油質外泄,和空氣中的塵土、人們觸摸的汗?jié)n,互相融會成了“包漿?。這種說法,似乎還有些科學道理。那么,玉器、印石、銅件、硯臺,瓷器呢?尤其是還有古籍善本以及傳世字畫,在這些古玩藝術品上,本身并不具有“油性”,但也會出現(xiàn)“包漿”,就比較令人費解了。然而,事實是這些非“油性”的傳世古玩上,確實也會出現(xiàn)“包漿”,但比起木器家具來,要不明顯得多,而且較難辨別。尤其是瓷器的“包漿”,更加難以辨認。

其實,玉器、印石、銅件、硯臺、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(xiàn)“包漿”,原因之一,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、擦拭的結果。由于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,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,因此變得光鑒可以照人了。也因為這原因,一些小器件,如玉佩、鼻煙壺、硯臺、印章、核桃雕件等等,人們把玩、擦拭、使用得更加頻繁,“包漿”也愈加明顯。當然,這里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,年深日久,幫助了“包漿”的形成。
所以,一些較大型的瓷器,如瓷瓶、瓷罐,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、去擦拭。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凈,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(shù)次,也就更難形成“包漿”了。如果你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于缺少“包漿”而斷定是新貨贗品,那就像竹籃打水,永遠要“漏”定了。
古錢傳世日久,表面在空氣中產生的一種色澤,也稱包漿。這種包漿呈古銅色或黑色,真者沉著,偽者飄浮,一般年代愈久,顏色愈深,雖是極薄一層,但煮洗也不會脫落。偽造包漿是放在煤煙、油煙上熏黑,再上蠟打光,如用開水洗刷,偽漿便會失去。